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成绩得到提升,一定要认真写教学反思,通过写教学反思,我们一定能从中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收获,下面是28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设计课教学反思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设计课教学反思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3、学习作者展开合理想象以及环境衬托的写法。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内容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2、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个大年夜,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风雪弥漫的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孤苦伶仃。横冲直撞的马车差点把她撞死,素不相识的小男孩欺负她,连她自己的爸爸也要打她。风呼呼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小女孩该有多冷啊!新年的脚步近了,而小女孩的结局呢?
3、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出示: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指名读。究竟小女孩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呢?
二、读写互动,品读“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这几部分内容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擦着火柴——看到幻景——火柴熄灭)
2、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小女孩在火光里看到了她想要的美好愿望,可是火柴一灭,这一切又在瞬间消失了。同学们,请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与同桌合作读,一个同学读看到的美好幻象,一个同学读现实。
多么美好的一切!然而,随着火柴的熄灭,这一切又在瞬间消失了。小女孩太知道这种幸福感受的转瞬即逝了,所以当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在亮光中出现时,她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再读一读,想一想:从小女孩的喊叫中,你能感受到小女孩此时是怎样的心情?你来。
这可是唯一疼爱你的奶奶呀,再来。(生再叫)
火柴就要熄灭了,奶奶就要不见了,你再来。(指名读)你再来,读下去。
四个鲜明的感叹号,一声声的呼喊,告诉我们小女孩此时的渴望、迫切。同学们想不想帮助小女孩留住奶奶?(想)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好孩子,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齐读)
3、小女孩仅仅只有这四个梦想吗?她肯定还有很多的梦想,让我们帮帮她,让曾经出现在她脑海中却不曾实现的梦想都写出来。
学生想像写话。写后交流。
孩子们,那么多梦想都无法实现,为什么没写你们想像到的,而仅仅写了文章中的四样呢,为什么?(生联系全文思考)
答案其实在故事的第一大段,这是本文的文本秘妙,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前面伏笔“冻得青一块”是照应下文的“火炉”,“饿”对应“烤鹅”的幻想,“大年夜”照应了“圣诞树”,“不敢回家,爸爸会打她”照应了“出现奶奶”的幻觉。
三、潜心涵咏,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小女孩的心愿实现了,奶奶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黑暗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你读懂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体会以喜衬悲这种写法在表情达意上的特殊作用。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如果让你改写结尾,你将怎样写?
四、回归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这个童话以它永久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人们把这个故事排成电影,编成歌,制成动画。下面让我们再次用心灵来感受一下这篇童话的美丽与凄惨。
播放熊天平制作,齐秦演唱的《火柴天堂》。
五、续写课文,运用“言语秘妙”
以《小女孩到了天堂以后……》为题,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言语秘妙”,发挥想象,续写课文。
设计课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笔算)。
2.在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方法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学习具准备:
课件、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课件展示例题图)。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二、自主探索
了解小数乘整数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学生自由回答。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xx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可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105角就等于10.5元
(意图: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③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乘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具体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意图: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巩固提升
完成做一做第1题、第2题、第3题
重点讲解2.3×12(两位数乘两位数中间的部分积是否加小数点这个问题很多搞不清楚。)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课教学反思篇3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是一节手工制作课。这样的手工制作课学生一向参与积极性比较高,而且本课制作完的成品可以盛装一点小东西,学生比较喜欢。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提袋的结构上:四个面的结构、底部的做法。所以我在课上采用的是,观察一个手提袋,看它有几个面,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积是相等的,底面在哪里,提手是怎样设计的。接着,把一个旧的手提袋拆开,让学生看清它的.原形就是一张方形的纸,然后再逐一粘贴复原,知道手提袋是经过怎样的折叠粘贴而成的。然后带领学生研究分析课本中提供的设计提袋的图纸,这样两相联系,学生就比较容易弄清楚提供的结构了。在学生实践环节,我提示学生可以参照课本中的图纸在卡纸上画出来,我又教给学生一种更为简捷的折法,省去了画的过程,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一部分理解力较强的学生操作。因为在教折法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看了几次也不能理解学会,可能是空间几何感不强,这样的学生我就让他照着书上的图纸去画出来,然后再折叠。提袋的底部也是个难点,从哪里剪开,剪到哪里,怎样粘贴更合适,我通过演示和个别辅导解决了这个难点。
提袋折叠粘贴完成后,本课的任务就完成了大半,学生们看着自己做成的小提袋也是非常高兴。这个难点解决了,下面的提手设计和装饰环节就好办了,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个性进行创意的装饰设计。作品还是比较成功的。
设计课教学反思篇4
本课属于“设计 应用”领域。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美术技能,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体验。针对该段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小组探究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杯子的悠久历史,分析杯子的结构及其造型、功能、材质,运用了解的知识与方法设计出既实用又美观的杯子,体会杯子的设计要以人为本,发现设计的美感,感受设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用品,热爱生活。)通过欣赏古今的杯子精美设计,加深了对杯子的文化和历史认识,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了解设计与应用之间的关系,能对生活中常见的杯子进行功能、材质、造型、尺寸等方面的分析,并使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很多物品在设计时要与使用相联系的,启发学生从实用角度出发用设计的思路进行杯子的设计。
从实际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课堂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欣赏部分占用的时间较多,从我这方面,在欣赏的过程中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欣赏时语言少,欣赏过程较为枯燥,没有激发起学生高涨的欣赏欲望。整个教学过程我的语言掌控能力较弱,没有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较平淡。从学生作业来看,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较少,学生的设计还不能在作品中完全表达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益,教学有效率,教学有魅力。
设计课教学反思篇5
学习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10个生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汉字6个,能用音序查字法查“棉、害、恶”3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顿读,按标点停顿。读句时,读好带点的词语,读出请求的预期。
3、能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的捕虫本领;能初步感受每个动物都有各自的本领。
4、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叶子枯黄、爬满蚜虫的棉花。观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出示:棉花(学习:棉)
3、棉花长得好不好?看图,说说从哪里看出来?
(1)出示: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按标点正确停顿,读通句子)
(2)学习词语:可恶恶:正音,查查字典,找找它还有哪些读音?
(3)指名读句,齐读
4、揭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记记字形。
2、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小老师领读拼音。
(2)开火车读词语。
(3)随机指导:
1)记字形:许、忙、吐(识字方法)
2)提醒:“啄”中的一点不要漏。
(4)指名分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受。
1、自由读课文,思考:棉花姑娘请了几位医生来为她看病?
2、交流
出示:燕子、啄木鸟、青蛙——读好词语。
3、他们帮上忙了吗?再读课文,思考:他们都是怎么说?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4、学生交流,出示相关句子。(燕子、啄木鸟、青蛙说的三句话)
是引读句子:
燕子说——
啄木鸟说——
青蛙说——
5、他们帮不了棉花姑娘,心情会怎么样呢?(学生回答)
选一段话读一读,你能把它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个别同学朗读,其他同学
6、最后是谁制好了棉花姑娘的病呢?读好第六节。
学生交流。(出示:七星瓢虫)读好词语。
7、做完手术后的棉花姑娘怎么样?出示:第七节。
各种形式指导朗读。(注意读好带点的字)
8、分角色朗读课文,各小组表演读。
四、
1、学了这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自由交流)
2、出示:
燕子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捉树上的害虫,青蛙捉到田里的害虫,七星瓢虫吃棉花叶子上的蚜虫。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
五、复习巩固,拓展学习
1、七星瓢虫的本领可真大,比燕子、啄木鸟、青蛙可强多了。小朋友说是不是?(生交流)2、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本领,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它们。动物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
3、了解有关小动物的知识。
4、课文。
六、指导写字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朗读的指导,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学生的语言拓展训练有所忽视,如果能抓住文本的资源,进行适当的语言拓展,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能有一定的量,可以使本课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另外,课堂教学中注重了资源的利用,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但是部分没有有效性。
设计课教学反思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旧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
二.质疑讨论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
(1)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
“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2.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c.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三.拓展练习
分组自由讨论:
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明确: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反思
本篇课文涉及到较多的地理知识,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地理知识,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但这些知识的介绍不能变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要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地理课或有关介绍恐龙知识的生物课,所以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可以以预习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在课前完成。
本文的教学还是应该突出说明文的特点。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说明文是相当枯燥的,何况本文是纯粹的科普文章,因此我在教授本文时力求形式新颖活泼,过程环环相扣,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尽可能实现教学目标。而从过程来看差强人意。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将本文内容和电视科普片联姻的构想是授课前晚忽然想到,时间仓促,某些环节雕琢不够仔细,阅读时间太短,应加强对课文的朗读,重点句段的锤炼不够。
二是作为教师的我临场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上能力有所欠缺,课堂上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参与面不够广,发言不够踊跃,还应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是教者高估学生能力,忘记了学生整体素质教较差这一事实,导致实际课堂上的场面与我的构想出入较大。当然从课后反馈的信息看,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喜欢这一种教学形式。一成不变导致学生思想的懒惰,求变求新定会有更多的惊喜收获。我想这样的”探索”越多,”发现”也就会越多。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对课文内容把握好,课堂设计新颖,将科普文章讲的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长文短教,重点突出,且点拨到位。以央视栏目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下文学生归纳写作内容、说明顺序作了很好的引导。能联系生活,适当开发资源,课堂容量大。教师的专业功底扎实全面,语言简洁到位,并不乏妙语,有自己比较鲜明的教学风格。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效率高,效果较好。若能有一定的影像、图片资料作辅助,学生的兴趣会更高,理解更清楚。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反思课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