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的事迹描述是彰显个人品质和能力的有效方式,写事迹材料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下面是28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6篇,感谢您的参阅。
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篇1
在交流过程中,孙金娣反复提及“信任”这个词,这两个字对她而言有沉甸甸的分量。
“组织上把这一亩三分地交给我,我必须做到守土负责、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只有这样做,才能对得起组织的信任。”
“居民有问题,不是想到找社区、街道,而是直接找到区里,这就是基层战斗力不强,群众不信任我们。”
如果说前者是作为一名党员“对党忠诚,积极工作”的践诺,那么后者就是一名基层工作者对“新时代如何走好群众路线”的积极思考。
“2010年6月5号,区委安排我担任仙林街道书记,没多久就有200多个老百姓,拉着横幅、喊着喇叭,把区政府堵了起来,这件事让我感觉天都塌了下来。”
即使已经过去11年,再谈起当时的事,孙金娣还是历历在目。
“这个矛盾已有三个多月了,这些老百姓所住的小区与街道就一路之隔,与社区也只有几十米,这个大规_,街道社区事先一点都不晓得,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如果再这样下去,党还要我们街道社区党组织干什么,还要我们街道社区书记干什么?”
在孙金娣看来,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街道社区党员干部眼睛没有往“下”看,身子没有往“下”沉,劲头没有往“下”使。
“过去在我们街道,有的党员干部坐等上门多、主动问需少,在位不在岗,有事找不着人;有的用上网代替上门、用通话代替见面,对待群众态度不好,遇到矛盾绕道走。”
那么,要如何去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呢?
“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我们社区的老百姓都知道我的手机号。老百姓给我打电话、发信息我一定是第一时间回复。而且陌生电话、没储存的电话一定要接。”
顿了一下,孙金娣又笑着补充到,“刚开始到这个街道的时候,电话不断,现在,偶尔会接到一些陌生电话,还基本都是广告。”
孙金娣摇了一下自己的手机——这是她能走进群众心里的第一个“锦囊”。
第二个“锦囊”就是职工食堂——那是孙金娣的办公地点。为了能够方便群众上门、离群众更近一些,孙金娣很早就将自己“办公桌”搬到了位于办公楼一楼的职工食堂。
“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难在网中解、情在网中结”,锦囊中涵着的“真情”和网格中蕴着的“智慧”共同打通了仙林街道的“最后一公里”。
“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_出街道,矛盾不上交。”11年来,仙林街道实现进京、到省、去市、来区“四个零上访”,被誉为新时代城市版“枫桥经验”。
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篇2
李桓英一生孑然一身,却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对麻风病患的关爱中去。
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李桓英教授的助手袁联潮跟随了李桓英教授20多年,她回忆,李桓英教授每到现场工作,接触麻风患者,从来不穿防护服,也不戴口罩,总是主动去和病人握手、拍肩膀,甚至拥抱,她说,这样患者就会信任我们医生,也能坚定战胜病魔的决心。
2007年3月,北京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来自河南的麻风病患者,随着对他家中接触者的检查,医生们发现这家竟有5名新麻风患者。他们因害怕在当地被暴露,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北京租住平房,以捡拾垃圾为生。一天,患病母子来麻风室复查,李桓英看到患者的脚已有溃疡感染,得知一家人生活艰难窘迫后,又着急又心疼,当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作为患者在京的生活补助。同时要求科室要严格按照规则把患者治疗好、监测好。
2009年5月,这家人来到热研所复诊,其中有一位年仅24岁的男性患者,手已溃烂感染,发生了隐匿骨髓炎,需要手术。李桓英说:“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为此,她联系友谊医院骨科主任会诊。由于患者有绿脓杆菌,不能在友谊医院手术,为了及时救治患者,李桓英亲自写信、电话联系全国麻风病控制中心,找到能做手术的专业机构和手术医生,还派医生专程陪同患者和家属前往湖南手术。5月10日,患者接受了扩创及死骨摘除术,获得了满意效果,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李桓英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和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2015年,已是94岁高龄的李桓英,不顾膝关节术后的行走不便,再次来到曼喃醒村麻风寨。一进寨子,那些当年经她治愈的麻风病康复者就像见到了亲人,眼含激动的泪水,扑上来就喊:“李妈妈,您回来了!”
“自从1979年李教授第一次来我们村,李教授共到过我们村20多次,她不仅治好了我们的病,而且她对待我们就像亲人一般,经常与我们一起吃饭,手拉手跳傣族集体舞,她用自己无私的爱,唤起更多的人来关心和帮助我们。”刀建新的儿子岩糯回忆起村民和父亲曾经患病的经历,至今仍颇为感慨。“那时候父亲一个人默默卷起铺盖,离开了亲人,放弃了工作,搬进了麻风寨。渐渐地父亲被人们遗忘了,连交党费都没人敢收。是李教授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让我树立了与病魔作斗争的信心。那时我虽然才七八岁,是在李教授的帮助下治好了病,群众接受了我们,整个社会也认可了我们。”
“昔日麻风寨的村民已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由衷为他们感到欣喜,同时也为从事麻风防治工作的人们感到自豪,是大家用坚持和奋斗给予了麻风病人新的希望。”李桓英说,爱国有道,行为有范,艳阳与阴雨,平坦与坎坷,都是对我们工作的最高奖赏。
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篇3
时代召唤巾帼,奋斗成就梦想。
“科研是长期的艰苦奋斗,不是一时的光环、激情与承诺。”对此,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胡海岚深有体会。
2008年,在国外拥有独立实验室的胡海岚回到祖国,扛起我国系统神经科学领域的大旗。
揭示个体参与社会竞争及“胜利者效应”的神经调控机制、创新单细胞活性双标记技术……胡海岚的付出,让中国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
她们的身影在科学征程上砥砺前行,唱出新时代中国女性的铿锵之歌。
2019年,第34届国际超级计算大会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担任大会主席。
五代银河、两代天河超算系统研制骨干,代表团队六次站上世界超算最高领奖台……卢宇彤的成绩单,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高精尖成果,更展示着中国女科学家的风采和担当。
“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国家战略,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目标。”卢宇彤曾说。
大国重器、尖端科技,她们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作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关欣投身国防事业20余年。
她的科研成果,为国防教育、舰载航空兵战斗力生成和海军信息对抗装备转型作出突出贡献,为我军在海战场装上了先机制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篇4
“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
“这一年来,我丝毫没有松懈,而是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诚恳地向组织提出转正申请,请党组织审查。”
2017年12月26日下午,96岁高龄的李桓英教授戴上大红色的围巾。在党支部党员大会上如期转正,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回国不后悔,干麻风病防治工作不后悔……我想把有限的日子,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去。”老人一字一句地认真向党组织汇报着预备期的心声。声音中饱含岁月打磨过的笃定,颈间的红围巾和党旗相互映衬,鲜艳无比。
预备期这一年里,李桓英仍奋斗在一线。2017年年初,她悄悄打包,准备再次出发前往云南。她心里牵挂着那些治愈的麻风病人,更惦记着尚未解的麻风病发病机制。“我身体没问题,就是去看看病人的病情有没有复发,他们的亲属有没有潜在感染。”
一如她2016年对着党旗承诺:“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更加坚定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
1921年出生于北京的李桓英,曾于1946年留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的第一批官员,她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7年,被派往亚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了努力。
1957年,在李桓英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期约5年,她婉言谢绝,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时年37岁的她,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开展“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麻风抗原检测”等。
当时实验室设备简陋,李桓英用土法自力更生制作的麻风菌脂质抗原(pgl)提取成功。她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还留有清晰可见的疤痕。
1970年,李桓英来到江苏省的一个麻风村考察,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历来是备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
当时由于没有治疗麻风病的有效药物,最人道的处理,是把他们赶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让其自生自灭。这一幕刺痛了李桓英:“我当初回国就是为了帮助祖国的同胞!”
李桓英决定,攻克麻风病。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她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难题,为数以万计的麻风病人解除了疾苦。
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不能忘本。”
李桓英说:“回国,我就一个目的,把我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不愧是个中国人。”
“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云南西双版纳考察麻风病情,那时的西双版纳3个县,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麻风寨。过去,由于缺乏特效药物,以及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歧视和偏见,麻风病人忍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为了拉近与麻风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衣服和面具,走家串户给病人做检查,甚至与病人见面时总是握手拥抱拍肩膀。
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和远离人群,寨子里的人们对治疗既缺乏信心,又难以适应按时按量服药的治疗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弃,把送来的药丢进水塘里。
李桓英听闻,十分着急,亲自上门送药,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扬头就喝,饭捧起就吃。时间一长,寨子里的村民都传:“村寨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
“我们做医生的是没有恐惧的,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还会教麻风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们要这样。”手一下子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脏鞋,“摸摸有没有砂子和钉子,再穿上”。麻风病人手脚是麻木的,甚至,端滚烫的火盆都感觉不出烫手。李桓英不怕脏,就是为了教给他们防止皮肤破损溃烂的自我防护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大家对麻风病的歧视,不断向人们证明:麻风病是可治之症,麻风病人并不可怕。
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高龄的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1990年的泼水节,他们摘掉了麻风寨的帽子,作为一个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它取名为“曼南醒”,意思为“新生的山寨”。这一天,李桓英和人们一块儿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年,李桓英在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上作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报告结
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篇5
杨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2010年,她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江门村,带领乡亲们努力拔穷根:创新“稻+鸭+鱼”共作模式种植紫黑香糯,带动村里年收入300多万元;联手大学生村官成立“苗村倌”电商服务中心,帮助村民销售特色农产品900多万元;出资建设扶贫加工车间,创建“苗阿嫂”“苗阿公”品牌,村里产业覆盖率达100%。2020年,江门村实现94户326人全部脱贫。
“未来,我要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继续贡献青春力量!”杨宁说。
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还有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建敏。2018年,尹建敏为当时的深度贫困地区东乡族自治县和漳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种羊2.1万只,带动8个乡镇、6个合作社开展规模化养殖。她还新建8个黑木耳种植基地,吸纳350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为建档立卡户分红865万元,支付土地流转费142万元。
乡村振兴的道路,见证了她们的不懈引领,也见证了她们的医者仁心。
37岁辗转多地回到祖国,57岁投入麻风病防治工作,95岁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等地的偏远山区,曾经4次遇险,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她推广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救治了数以万计的麻风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麻风病“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要把学会的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如今,百岁高龄的李桓英用实际行动激励着年轻一代的医务工作者。
同样坚守在医疗卫生岗位数十年的,还有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
1968年,路生梅被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工作。看到佳县落后的医疗条件,她许下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用心守护革命老区人民的生命健康。路生梅白天接诊患者,晚上刻苦学习,迅速从一名专业儿科医生成长为全科医生,并创办了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退休后的20多年里,她依然坚持每周在县医院和中医院义务坐诊,接诊患者超15万人次。
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篇6
“时代楷模”、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又获奖了。
这一次,属于她的荣誉是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2024年“最美巾帼奋斗者”。而和过去很多次一样,吴蓉瑾对关于她本人的采访,总是能推则推。关于校长的这点“小坚持”,卢湾一中心小学青年教师张帆再熟悉不过,“她总是把我们推到镜头前,每份稿件,她都会认真地校对我们的名字。她总是为我们搭建舞台”。
撇开所有的荣誉,在别人的眼中,“云朵校长”的美,自有答案。
“她是特别好的倾听者”
今年“三八”前夕,卢湾一中心的女教师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半天的休假单。凭着这张单子,老师们可以在安排好课务的情况下,休假半天。而这,也将成为学校尝试弹性休假制的第一次探索——老师们“朝7晚5”的工作压力,吴蓉瑾看在眼里。而在本市中小学推出课后看护服务后,老师们的任务更繁重了。休假条虽小,但却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散发着暖意。
和很多小学一样,卢湾一中心小学百余名教职员工中,女性比例超过90%。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给职场女性带来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女生天生心思细密,如何避免小情绪成为导火索?和吴蓉瑾搭档多年的好友,刚刚退休的副校长邓卫红觉得,吴蓉瑾的秘诀在于,“她是一个非常好的倾听者”。吴蓉瑾的微信“朋友圈”更新频繁,宛若她的工作日记。每晚离开学校之前,她会发一张教学楼走廊图——这是一个暗号,只要这张“爱的走廊”图没发,谁都可以去学校找她。而她,真的是说到做到。“不管对方有多少抱怨,哪怕是带着家属一起来,唠唠叨叨讲半天,她总是会耐心地听别人说完,再一点点给出自己的建议。”邓卫红说,后来大家发现,这温柔的倾听,往往有奇效——无论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有时候,要的不仅是份答案,更是倾听背后,“被尊重”的感觉。
而在被吴蓉瑾唤作“宝贝”的学生们心中,吴老师像姐姐,像好友,也是一个再懂自己不过的长辈。卢湾一中心小学毕业生马天道说,尽管有关课文的记忆已经模糊,但作文本上,吴校长那长长的评语却一直写到了自己心里。即便毕业多年,遇到喜悦和波折,他始终第一时间想到,告诉吴老师。“恋爱了,我第一时间把女朋友带去给她看;父亲突发车祸,我急得手足无措时,她安抚我,及时帮我联系了医院和主治医生,目前父亲正在康复中;今年,我即将迎来一个小生命,成为一名爸爸,知道这个消息,她比我还激动,发了一连串的表情……”马天道感叹,成长的道路上,他幸运地拥有了一名小学老师恒久的关爱。
“总能感受到她的鼓励”
吴蓉瑾爱“晒娃”,每天都记录着她的娃们可爱的模样,有他们抱着熊猫靠垫午睡的样子,有他们鼓着腮帮大口吃饭的样子,也有他们跑着跳着发丝飞扬的样子。孩子们也喜欢凑到“云朵妈妈”的镜头里,因为他们知道,镜头背后的眼睛,会笑。
三(5)班男孩黄业凯,是卢湾一中心小学“红喇叭”小讲解员之一。平时活泼好动的男孩,第一次站到中共一大纪念馆的观众面前时,却慌了神。“我看到站在不远处的云朵校长给了我一个鼓励的微笑,还邀请身边的游客为我加油打气。”黄业凯说,就这样,他渐渐稳住了阵脚。讲解结束,吴校长还弯下腰,摸摸他的背,帮他一起梳理讲解中遇到的问题,提醒他要注意站姿。黄业凯还记得,吴校长几乎每天都会在校门前迎接大家来上学,到了下雨天,收雨伞的时候伞尖不要朝着别人。小孩子除了要读书,还要学会关心他人。
同样被这温柔目光温暖的,还有张帆。工作不久,她就有机会站上市级教学评比的舞台。面对教学界大咖和现场几百位同行,小张老师非常紧张,没想到临开始,吴校长从一旁狭窄的校门里挤了进来,给她加油鼓劲。张帆说,那个身影,就像一粒“定心丸”。而她还发现,遇到有比赛,吴校长在帮老师们一次次润色改稿后,永远是把老师推在前面,让尽可能多的老师获得荣誉和肯定。如今,张帆迅速成长为年级组核心,她也从吴校长身上学会了宝贵的管理经验,“推功揽过,成人之美”。
“不懂技术的女汉子有点厉害”
上周,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卢湾一中心小学《基于五育并举的学生数宇画像》榜上有名。
智慧校园系统张开双眼全天候为学校安全保驾护航,“云手表”“云笔”等智能设备忠实记录学生学习经历,帮助老师读懂学生,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作为全国信息化教学标杆校,这所“云校园”,渐渐呈现出吴蓉瑾期待的样貌。
对同事对学生,吴蓉瑾是公认的温柔。但在一群it工程师们眼中,这位女校长顶真起来,特别“刚”。从2018年启动建设“云课堂”后,学校会议室的灯几乎每晚都是亮的。作为一名文科生,吴蓉瑾一边讨教专业问题,一边不断用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让对方心悦诚服。她说,想为每个孩子画一张“数字画像”,虽然工作量很大,但这能让老师看到一个完整的孩子;她提出,想建立一个教师备课系统,各科老师可以随时记录灵感火花,上传课件,实现资源共享,智慧碰撞。技术人员质疑,是否有必要如此大动干戈?做一个平台,上传一些课堂实录,供老师看看,足够了。最终,吴蓉瑾的坚持,换来了一份送给老师们的“大礼”——一个学习大数据库建立起来,教师的备课效率大大提高,老师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
“没想到,女校长搞it,可以这么厉害。”吴蓉瑾觉得,这是“it男”们对他的最高评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最美家庭事迹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