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作品对我们的启发和影响,写读后感是一种记录和回顾的方式,让我们可以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以下是28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悲惨世界的读后感心得7篇,供大家参考。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心得篇1
这本书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写的,它主要反映了当时法国底层人民生活的辛酸和法国大革命的壮阔。
此书的主人公冉阿让让我十分感动,他从一个苦役犯到市长再到成为一个优雅的绅士,一切都源于他的善良。他冒着重入牢狱的危险挺身而出,救出了老人;当因为有人长得和他相像而遭遇逮捕时,他在法院里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当他的仇敌面临死亡时,他选择解救自己的仇敌。
读了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究竟是什么能让一个人放弃一切,去做别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是善良,只有真正拥有一颗善良之心才会使一个“坏”人,在社会不公和心灵激烈挣扎的抗衡中完成了由恶向善的蜕变。
从德那第夫妇那贪财、自私、卑鄙的嘴脸可以反衬出冉阿让的真善美。同时,我也为冉阿让抱不平,凭什么一个“坏”人就不能变成好人,做善事。更何况他经过几年的牢狱,心灵已经被教主给清洁了,这代表冉阿让可以重新做人。可沙威警官坚信坏人只会做坏事,他相信社会秩序准则、相信他维护的法律。当他亲眼所见冉阿让的本性是多么善良后,最终选择跳河自杀结束他充满殉道意味的一生。真是可怜又可悲!
我坚信善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让你的心更加坚定充满力量,它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心得篇2
?悲惨世界》读后感上帝欲叫人灭亡,先叫人疯狂。这是出自卡夫卡的一句话,我觉得现实就是这样,正如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给外甥,竟然被判了十九年的刑,现实把我们的信心就这样碾碎了。
出狱后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其他人的歧视,然而现实逼迫他旧态复萌,他偷了主教一个烛台,主教却没有怪罪他,反而送他另外一个烛台。在善良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让洗心革面,变得乐于助人。这段也正如作家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收留珂赛特做养女,冉阿让身上体现了人道主义,同时反映那个时代的悲哀,是下层人民的苦难的缩影,这些源自法律习俗的压迫。世界不是完全的,不是绝对的,就像小说中的德纳第夫妇,这对夫妇对珂赛特百般欺压,还将珂赛特母亲寄来的东西给自己的女儿,最后沦为丐帮帮主,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小人物。
珂赛特的母亲芳汀,是冉阿让工厂里的女工,怀下珂赛特却被男友抛弃,为了珂赛特的生活,变卖首饰,甚至牺牲灵肉也要把珂赛特养大,芳汀对女儿深深的爱可以让人潸然泪下。沙威穷其一生追捕冉阿让,却发现冉阿让很善良,于是他无法面对多年坚持的信念,选择了跳河。也许有时候,我们就像小说中的人物,但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打开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世态炎凉,人们或许变得丑陋贪婪,也许乱世出英雄,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恩佐拉革命青年的领袖,风度翩翩,在策动的起事中壮烈身亡。不管怎样这世上还是有正义存在。为正义而亡,也算死得其所。我觉得主教也是一个人道主义形象,把冉阿让引入正途,让人深刻体会到仁爱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能感化所有冰冷麻木的心,这也是小说一大亮点所在。
读完这本书,不禁为人物的品质感动,他让我领悟到:原来在那样一个黑暗和冷酷的世界里也有光明和温暖啊!我不能忘却那些为革命燃烧的鲜血:当革命的起义者安灼拉发现了黑暗f的忠实走狗沙威,让冉阿让杀掉他时,冉阿让却为他松了绑,放走了他。令我疑惑不解的是,沙威的追踪使冉阿让东躲西藏,惶惶终日,他为什么不借此机会除掉这个罪大恶极的人呢?谜底在剧终揭开:沙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认识到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那个冷漠绝望的世界,并不是他所维护和爱怜的,在善与恶的冲击下孤独而又绝望的跳江自杀,我才明白,他是在通过自己的博爱、宽容及其崇高灵魂以及众生之下卑微的存在,重新唤回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他坚信,这会开启一个美好而又光明的新纪元。
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的阳光.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心得篇3
看了一本名著《悲惨世界》,虽然是浓缩版,但也很扣人心弦。
我看着看着,似乎忘记自己是在宿舍,完全被发生在法国上个世纪初的故事吸引住了。似乎时光已倒流,我来到了主人公所在的地方,和他一起经历着一幕幕惊心动魄、令人震撼的场景。我用心感受着各种人物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心理变化;体会着人与人之间伟大美好的情感以及丑陋卑鄙下流人物的可耻思想。小说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为当时混乱、不讲仁义道德的社会感到愤怒,深深地同情那些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被具有传奇和悲剧色彩的主人公的善良和正义所感动,陶醉在男女之间纯洁、热情、忠贞、壮烈的爱情中,钦佩那些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英勇献身的人们……
已经好久好久没捧起这样的书了,这么几年,自己常常觉得心里浮躁不安,除了忙忙碌碌地学习和生活,真的很难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文学方面的书籍,似乎那已经成为我人生中被遗忘的角落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看名著早已不是一种时尚,也许不是我一人有这样的感受。很多人宁愿去打牌、搓麻将、逛商场、炒股、上网……也不愿花很长的一段时间去看什么厚厚的名著。可我觉得看这类书还是有很多好处的,至少它能使我暂时忘却身边的烦恼和忧愁。
当你空虚寂寞时,去看名著吧;当你百无聊赖时,去看一看名著吧;当你没有志向时,去看一看名著吧;当你颓唐丧气时,去看一看名著吧;当你愁苦忧郁时,去看一看名著吧!也许,你会发现这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办法,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甚至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全新感觉!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心得篇4
?悲惨世界》是雨果晚年的一部杰作,充分体现了雨果的艺术风格。初见这本书名,总觉得它太过悲伤,但是,在读完整部后,却深深地体会到了心灵的震撼。
主人公冉阿让曾经是一个苦役犯,因为拿了一块面包而在监狱里服了20x年的劳役。当他从监狱里出来的时候,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里子狗一样,到处受别人唾弃。这使他滑到了人生的边缘,满怀愤恨和痛苦。正在这时,一个仁慈的主教拯救了他,并改变了他的人生……
我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当主人公出狱后,还依然受到别人的唾弃,导致了冉阿让的心里只有愤怒和痛苦,所以,当主教想要去帮助他时,他虽然对主教充满了感激,却依然偷了主教的东西,但主教非但没有怪罪于他,反而将一些东西赠予冉阿让,我想,这其中还包涵了一颗仁慈和信任的心。后来,冉阿让变成了像主教一样的人,虽然帮助了许多人,但是还是被一些自私的人认为是为了利益而做好事,一次又一次地嘲讽他,而当这些人遭遇困难时,冉阿让却又无私地伸出了救助之手。
如果,我是冉阿让,当打算重新生活时,却依然受他人唾弃时,我会自暴自弃,我会恨所有人,我会对这个世界绝望;当我收到了主教的信任而变得善良,却被别人误会时,我想我不会再他们伸出帮助的手,当我自己处在危险中时,我想我不会再有救助他人的那颗仁慈的心……
人性是伟大的,我们所渴求的信任,其实已深深蕴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如果你能在别人需要你的时候,伸出你的手,而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信任也就在这一刻升腾,如同乌云密布的天空放晴,驱逐出所有的悲伤,有温暖地阳光照耀着心灵。如每个人之间都充满信任,那么,这个世界将不再“悲惨”,而会充满欢笑与快乐。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心得篇5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主要以法国大革命时期小说背景,以经典历史事件和历史建筑补充文章内容,以冉阿让由恶变善,贵族子嗣马吕斯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生动形象的揭露了法国旧社会的极度不公,下层人民生活的黑暗和艰难。
在第一部中,主人公是一名为兄弟偷窃而获五年徒刑后有多次越狱失败才服刑19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不公平待遇之后他就决定报复这个社会。但就在他实行报复行窃大主教的第二天就被警察抓回,但大主教并没有以牙还牙,反而帮他圆场并送他一对银烛台。因此他被感化。几年后,凭他的努力,他改换身份并在一座滨海小城当上市长,并让其城市变得繁荣富强,且因此威名远扬。这时,他认识一名贫苦的女工,元帮她摆脱困境,并救回他女儿但黑心的德纳第再三推托敲诈,时间遭到延迟。但是,在一切发展顺利时,他经他服役时的监狱长及现在的手下沙威得知,有一名可怜人被误认为冉阿让。历经许久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决定去拯救那个可怜的人。但也因此服刑。不过,在苦役期间,他诈死,并成功从德纳第手中领回珂赛特。数年后,进步贵簇青年马吕斯爱上了长大的珂赛特。但悲剧再次重演,德纳第绑架了冉阿让,而马吕斯就在一旁,然而德纳第正是马吕斯父亲的恩人,他陷入抉择之中。最终,他用妙计救下冉阿让,而德纳第则被抓。
在第二部中,马吕斯与柯赛特相识并相爱,而后来马吕斯又因冉阿让受到威胁举家搬迁至英国,将无法再见珂赛特,才加上向外公求援失败,悲痛欲绝,因此参加街垒,并且成为头领。冉阿让得知消息后,也赶来参加。随后经过激烈的战斗,街垒被攻破,马吕斯的朋友集体战死,但是马吕斯被冉阿让救下,随即转移到外公家。最终外公回心转意,接纳珂赛特,两人最终结婚。冉阿让为他们献出积蓄。可惜的是,不久他撒手人间。
整部小说环环相扣,规划整齐,叙事明晰。通过描写马吕斯对拿破仑和他父亲彭眉胥的无比崇敬,抒发他对法国革命家的赞扬。同时,作者也描写了由无尽的苦难和贫困造就成的丧失人性的恶棍。他们为了生存抛弃了尊严,为了金钱可以讨好任何人;也抛弃了儿女,完全将自己的儿女视为累赘;更失去了人格,如野兽般地咆哮,为利益不惜一切。这正是法国黑暗旧社会的真实写照。
世界注定是不公平的,有富裕就注定有贫困。作者借此书就是表达不公黑暗的封建王朝终究会败落,人类应敢于进步:“人类总是在进步的,而流血的就是革命。”既然生在这世界,我们就要不断超越自己,建造和平世界。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心得篇6
?悲惨世界》法国大作家雨果的一部名篇巨著。讲述了苦役犯让·瓦尔让改恶从善,甚至委曲求全的苦难一生,他救了被纨袴子弟欺骗感情的少女芳汀,收养了芳汀的女儿柯赛特,从此,他们一老一少的命运紧紧相连。《悲惨世界》是部具有永恒意义的作品。正如雨果在序言中指出,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困使男人沉沦,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不能全部解决,这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用的。
主人公由让·瓦尔让实现了由撒旦到耶稣的转变:一个忘恩负义的苦役犯,再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马德兰市长,最后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作者是残忍的,善良可敬的让·瓦尔在科赛特出嫁之后,饱受精神的折磨、思念的痛苦,他没有向马里于斯隐瞒自己的身份,可是他的诚实却被人误解。由于马里于斯陈旧的“道德观”和让·瓦尔让内心对自己作为苦役犯身份的自卑,他在自己昏暗的小屋里苟延残喘地度过了临死前的一段日子。这不公平!一个用尽一生去行善的老人不应该遭到这等对待,如果说因为他是苦役犯,天主要惩罚他,让他在痛苦中死去,这不合理。因为让·瓦尔让在遇见米里埃尔先生后,已经用善去赎回自己的恶了。
或许,作者这样安排是出于对这个社会的绝望,只要法治不公仍然存在,这种悲惨的命运仍然错在。
社会是如此的残忍和不公!天主在面对受苦受难的众生也有打瞌睡的时候。就算让·瓦尔让成为品德高尚的市长先生,依然摆脱不了被法制力量追捕的厄运。从滨海蒙特勒伊到戈尔博破屋,沙威几乎无处不在。但是,作者同时又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与期待:他最终得到了马里于斯的谅解,幸福地死在这对年轻人的怀里;沙威被感化了,放走了让·瓦尔让,但是,一直深信不疑的法律在他心中崩溃了,他只得在塞纳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临死前对改进勤务提出了几点建议——他也开始关心一切下层人士的痛苦了。
看完厚厚的《悲惨世界》,心里怅然若失,忽然明白了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我想,这种反映社会温度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反而会带给人们更多的关于人生的反思与思考。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心得篇7
读完《悲惨世界》,我在思考――“书中真是一个只有悲惨的世界吗?”
当冉阿让走出围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监狱后,他过得并不快乐。大家怀疑他,厌恶他,酒馆不让进,旅店老板亦赶他出来。长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却无处可去,幸好遇见慈祥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仅给予他食物,还给他提供了舒适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银碟子准备逃跑时原谅他,并赠与一对贵重的银烛台――“你再也不是坏人了,请用这些银碟子做个正正经经的人。”我终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还有可怜的女工――芳汀,为了自谋生活,将自己的女儿寄养在了恶棍德拿第家中。德纳第夫妇以各种理由向她索要着女儿生活必须的“费用”。这个在苦难中打滚的母亲啊,善良而单纯,为了自己的女儿,不惜卖掉最宝贵的头发和牙齿,最后连生命也献给了她。
说到善恶,主教、芳汀以及后来的冉阿让,他们都是善良的人。纵然这个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悲惨,可他们却依然为这个世界点缀了一份温暖!
在面对贫穷潦倒、世态炎凉时,有的人会向德纳第一样,他们自私、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诱惑时,会欺骗甚至迫害他人。这样的人并不鲜见,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如汪精卫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书记为了自己的贪心,放弃了集体的利益;还有美国为了石油,对伊拉克悍然发动战争……但可喜的是,现实之中,还有另一种人。他们拥有的是光明正大,无己无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战辉,他可以称得上是“爱的使者”,背父求医,带妹读书……他不求回报,他甚至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去资助别人,他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者,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
?悲惨世界》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结尾——
“冉阿让真的死了吗?”
“不,他已经用生命竖立起了人们心中属于善良的丰碑”。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