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范文 >调研报告

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5篇

对于调研报告,写作者务必要遵照领导的要求,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调研计划,调研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以下是28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

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5篇

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1

一、xx市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工作情况

邹城是“邹鲁文明”的发源地,文化底蕴丰厚,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文化经济特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发挥作为南部主战场的重要作用,以实施“文化突围”战略为统领,以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发展为目标,以实施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为抓手,以研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以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为基础,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争创儒家文化保护传承的创新区、全国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目前,我市城乡文化产业已形成古玩书画、网吧经营、图书音像、歌舞娱乐、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出版印刷等10余条文化产业链,共有文化产业项目99个,专业文化市场4处,其中3个省级文化产业项目(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xx市峄山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xx市圣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省级文化产业经营单位铁山书画市场);xx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邹城万佳文化产业园、博美广告装饰有限公司、xx市飞鸿传媒文化有限公司、邹城在线、钢山剧院艺培中心、铁山公园书画市场、两孟管理处、峄山管委会、文化馆群星艺术服务中心、动感地带娱乐商务会所、北关科技文化苑);xx市级文化产业文明经营单位 3家(新华书店、钢山剧院、大世界娱乐有限公司);现有院线电影2家,电子游艺厅12家。

经初步统计,目前注册和掌握的我市文化产业重点经营单位为838家。xx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34256人,其中人才数为13600人。从行业分布上看,文化人才相对集中在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广告业等行业,图书、音像制品销售及出租、工艺及收藏品业及会议及展览服务业等行业人才则相对缺乏。

分析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市场构成逐步扩大。上个世纪80年代,xx市文化产业经营项目还比较单调,当时的经营主体是电影以及少量的舞厅,经营单位数量不超过10家。90年代随着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文化市场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形成了歌舞娱乐、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演出、印刷、音像、图书等十余个门类,初步形成了综合性的市场体系。二是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我市文化产业经营主体正由过去国有、集体经营为主向个体、私营、股份制经营为主转变,形成了个体、私营、股份制、国有、集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其中非公有制比重逐步提高,发展势头迅猛。全市文化经营单位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占85% 以上。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迅猛发展势头。自去年我市被列入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尤其是去年七月份,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文化突围”工作会议之后,全市上下思想高度统一,工作目标十分清晰,各镇街结合各自实际,规划明确了各自重点,文化项目,文化企业有了大幅度增长。文化产业发展为我市的科学协调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二、xx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规模偏小,缺乏亮点,对gdp的贡献不足。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较低。xx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较小。与周边县市区相比,差距较大,处于落后地位。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数量虽然不少,但是总体规模小、发展慢、效益低,没有在地方经济中起带动作用的文化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较低。

二是文化产业规模效应不够,没有形成支柱型产业。目前,我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的规模偏小,尚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规模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缺少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支柱性产业的增加值要求占gdp的5%以上,我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还达不到2%,整体发展比较缓慢,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聚集效应,文化产业发展载体不成熟,文化产业成为支柱型产业的差距太大。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孟子故里,儒风邹城”已成为我市独有的“城市名片”。但是我市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缺乏叫得响的文化产业品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我市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亮点。

四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不高,对gdp的贡献率不大。目前我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高科技产业乃至制造业的融合度不深,造成文化产业的服务性功能也不是很突出,溢出效应没有受到重视,并由此制约了文化企业的升级改造和集约化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对全市gdp的贡献不足,文化辐射力更是有限。

五是文化产业发展专业运作人才紧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支撑,尤其是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具体而言,一是数量少,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抑或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少,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二是专业化程度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不擅长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三是结构不合理,包括从业人员的行业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严重缺失,造成了文化产业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不足,制约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导致文化产业发展营养不良。

三、xx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推动文化产业城乡一体化跨越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硬任务,必须想实招、求实效,抓重点、求突破,切实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一是研究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今年以来,国家、省、市陆续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国办发〔2014〕 15号)、《山东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鲁政发〔2014〕15号)等一系列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经济政策,为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央、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规定,从我市实际出发,尽快研究和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完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政策措施,努力做到结构好、布局好、效益好、可持续,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融资、产品交易等方面的高效服务,吸引社会资金和人才向文化产业流动。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积极推进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数字出版、数字舞美等新兴文化业态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编制、专家论证等工作。

二是科学制定文化产业中短期发展规划。目前,我市尚没有制定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立足我市发展实际,充分结合全市的整体规划,尽快制定出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把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数字产品生产加工、出版印刷等新兴文化业态纳入园区发展,努力打造成为鲁西南地区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创意等产业的融合,积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富有特色、又有一定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域。以旧城改造为契机,规划编制特色文化街区,以广告策划、文化科技、娱乐游戏、网吧影城、艺术培训、花鸟书画等特色街区为重点,引导传统文化产业集中集聚联片经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

三是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大项目带来的是大投入、大产出,有没有大项目,有多少大项目、好项目,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质量和潜力。利用好现有政策和阵地,尤其是青岛保税区邹城功能区文化板块,实施对外合作战略,通过文化专题招商,用好的政策吸引和鼓励国内外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在邹城进行文化产业项目投资,使其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引领和带动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加速推进峄山整体开发,将规划中“山城园”逐一落实实施,打响“儒家文化第一山”品牌;通过对“两孟”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带动“三孟”景区项目;精心打造邹东生态休闲游、邹西湿地游,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同时,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企业品牌、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和新兴文化产业品牌。

四是要努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是支撑。我们要像发展工业、农业、城市建设一样,抓好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上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要积极制定文化产业投融资实施办法,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和指导目录,把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纳入考核体系,逐步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的比重。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形成国有、民营、内资、外资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格局。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主动为文化企业排忧解难,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审批、管理、扶持、奖励服务体系,营造全社会关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是要加快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的一个显着特性,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第一要推动文化与金融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尤其是在宏观调控的形势下,争取金融支持更显重要。第二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旅游的联系非常紧密,要加强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演艺品牌。第三要推动文化与现代工业、农业以及体育、交通、房地产等其他产业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2

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符合形势发展要求、体现我县文化发展方向的战略思想。笔者按照这样的思路,对积极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探索XX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目的在于建设小康社会、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人们用于文化的支出越来越多。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仅有量的增多,而且有质的提高。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自主选择性增强,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公益事业发展文化的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改革。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选择。文化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崛起是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的。20世纪90年代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将科技、教育、文化与经济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报刊、影视、出版、艺术、文化娱乐等产业,借助于高新技术和网络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甚至超过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其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我们综合县力的重要途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要成为综合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与经济结合形成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来进一步使群众接受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要把XX精神、XX地域文化展现出来和传承下去,使其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必须依靠新闻传媒、出版发行、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的载体。如果离开了文化产业,其精神力量就得不到实现。在世界文化交往中,文化精神也是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来传播的。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建立社会主义XX的文化优势,增强我县在竞争中的实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文化安全的战略举措。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经济全球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领域,而且影响着文化领域的竞争。文化经济的一体化可能使一些意识形态问题被表面的经济现象所掩盖。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将经济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手段和信息网络向世界传播其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可见,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基本特性,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先进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文化与经济结合所形成的文化经济或文化产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文化经济的硬件设施,如广播影视设备、印刷出版设备以及电子网络等,却是一种物质性的产业形态。意识形态与产业形态的统一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既要用政治的眼光看待文化产业,又要用经济头脑来经营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政治导向等特性与市场紧密相联,市场对精神文化功能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文化产品都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变成广大群众的消费品。离开市场,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导向,结果必然是既没有经济效益,也没有社会效益,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弱化,政治导向虚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检验就是群众检验,远离市场就是远离群众。要坚持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占领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才能更好地坚持“二为方向”。

实践证明,片面强调意识形态特性或产业形态特性的倾向,都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首要的任务是要解放思想,推动文化产业观念创新。要破除孤立强调宣传导向的观念,确立在正确导向下抓市场份额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思想;破除“面向市场”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失控的观念,确立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有利于发展文化经济、繁荣先进文化的思想;破除就文化谈文化、文化部门是非生产性单位的观念,确立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是支柱产业的观念;破除发展文化经济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的传统观念,确立政府职能主要是“管”不是“办”、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依靠市场的观念。

(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文体体制的改革没有现存的模式可借鉴,不可能有一个十全十美、一步到位的操作方案,需要我们积极大胆地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基本属性,要求文化产业的改革既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既要借鉴经济领域的成功经验,又要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在实践中探索XX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改革体制,目的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与我县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相比较,我们的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总体处于滞后状态。在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文化体制不加快改革步伐,就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很难设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阶段,文化体制还能继续依靠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垄断或半垄断地位,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很难设想,在我县文化领域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直接面对外来文化经济进入的条件下,我们的文化能够用旧有的体制守住民族文化,发挥好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能够在国内有很强的文化竞争力;更难设想,我们的文化能够在旧体制下扬长避短、主动融合、全面创新,从而确保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安全。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市场主体的定性,即文化单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主体,具有事业和产业双重属性,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部门,是一个与市场无关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二是市场主体的定位,即文化产业部门是政府还是文化单位,是政企不分、管办合一,还是政企职能合理分开、管办职能适当分离?

首先,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一手抓好公益性的文化事业,

一手抓好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发展先进文化,这两大类都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公益性文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从政府的角度讲,应当高度重视,制定政策,扶持发展;从文化单位来讲,不能脱离财力、脱离市场谈公益性文化的发展。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深化内部改革,加强成本核算,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支撑,是文化实力的核心和推进改革的重点,要坚持市场主导的方向,按照产业体制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要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外资投资文化产业中符合政府规定的有关行业,实现文化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在国家法制规范和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联合经营的新格局。

其次,按照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合理划分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能。管理部门要转变宏观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坚持依法行政,多提供政策法律保障,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细致稳妥、有序推进。

第三,调整结构,组建集团,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文化产业的规模对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很多地方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集中度不够,缺少规模化、实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竞争优势。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文化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大对文化支柱产业的投入,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形成文化经济的生产和竞争能力。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文化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改善投资环境,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地区的文化集团和文化品牌。

组建集团要抓住四个要点:一是做好管办分离工作。按照有利于增强文化竞争力和实力的要求确定管理部门的职能;二是按照现代文化集团的组织结构理顺集团内部关系,实现“化学反应”,不搞“翻牌”集团,使集团真正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三是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保障制度,使集团在资源、投资、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能依法自主有效运作;四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打破壁垒,强强联合,提高整体实力。

第四,转换机制,培育新型市场的竞争主体。当前,文化单位内部都在推行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很多地方在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目标管理、绩效挂钩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是,如果不把内部改革与确立文化单位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联系起来,内部改革就不可能彻底,其活力、竞争力不可能得到加强。因此,要明确文化单位改革的目标,围绕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推进内部改革。另外,内部改革还要与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联系起来,保证内部改革的向前推进,促进市场体制的完善。

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3

[内容摘要]: 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一个老课题,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加快群众增收步伐的重要保证。额尔古纳市在全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具有代表性,并且尤其独特特点。本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做了详细了解,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额尔古纳市、农业产业化、农牧场、企业、政府、政策

额尔古纳市是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西北麓,呼伦贝尔草原北端,额尔古纳河右岸。地理坐标北纬50°01′~53°26′、东经119°07′~121°49′,是内蒙古自治区纬度最高的市,也是中国最北的边境城市。总面积2.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7万人。

额尔古纳市境内下辖6个农牧场:上库力农场、拉布大林农场、三河马场、苏沁农场、恩和农场、室韦农场。农副土特产丰富,盛产大麦、小麦、油菜等,养殖牛、羊、马、猪、鸡、鸭、鹅等,是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一、额尔古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一)发展现状

据调研,目前额尔古纳市企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第三产业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及产品单一、管理粗放等问题。由于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对农业和职工的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呼伦贝尔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额尔古纳市内农副产品总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1%。

2、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低。农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企业必须在农产品收获季节购进大量原料,需要集中收购的流动资金量大。且农产品加工业属微利行业,企业自身积累少,资金来源渠道主要靠银行贷款,而银行信贷权限上收和现行的信用评级制度,加上一些企业诚信度较低的影响和金融机构营销意识方面的问题,造成企业很难得到贷款的支持。许多产品质量好,发展前景大的企业,难以扩大生产。如绿宝等企业因资金问题而不能再进行第三产业生产。由于生产资金紧缺,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上的研发投入甚微,多数企业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3、企业无稳定原料基地,产业链条难以延伸。目前额尔古纳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大的少、小的多,未建有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绝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所需原料大都来自市场,种植者生产无计划,销售无方向,加工者原料无保障,供货时间难以落实,且同行业在原料收购上恶性竞争,产品质量不保,订单合约履行率低,以致种植者和加工经营者的产销利益关系不稳定。由于加工与产地原料生产脱节,产品质量无保证,产业链难以延伸,加工企业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4、人才缺乏,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仍沿用“家族式”、“作坊式”生产管理方式,产权单一,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营理念滞后,特别是外向型企业的管理和对外业务交往人才奇缺。部分企业满足现状,依赖政府的思想严重,大流通、大市场观念不强,机制不灵活,管理不科学的问题普遍存在。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外部环境仍然欠优。农产品加工企业投入大、风险大、回报低,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虽然国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但还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政府一些部门职责不清,调控、权力和服务责任的职能都不到位。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阻力和制约因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体现在“一低三滞后”:一是农场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度低。农场与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农企合作方式单一,大多数农场与加工企业的联结仍然只限于松散的利益合作关系,在特色产业发展中获益还有较大局限性,共担共享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二是特色原料基地规模滞后。加工型企业在一个地方投资建厂,首先需要的就是有特色的原料保障,而额尔古纳市由于特色种植业起步发展晚,可供加工的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偏少偏小,加之所种植的作物品种杂、生长期短,短时期内还不能达到精深加工要求。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滞后。全市除春蕾麦芽厂基本能够加工生产一些基础产品外,在经济作物加工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精深加工企业,谈不上核心竞争力和科技水平。要引进真正有实力、有信誉的龙头企业非常困难,而培育当地农业经纪人又需要很长时间。四是产品品牌培育滞后。由于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当前额尔古纳市还没有一个在外面叫得响的农业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对策与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加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确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加速科技创新进程,推进额尔古纳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跳跃式发展,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发展思路。一是政府要充分认识农产品加工在全市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作用,继续加大必要的行政推广力度。二是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思路上,建议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三个转变。三大战略:科技创新战略、精品名牌战略、质量安全战略;三个转变: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由小批量加工向适度规模生产转变。

2、加快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提升龙头带动能力。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优势产业带、特色产业片、特色产业乡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农垦企业的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居民增收。按照基地专业化、布局区域化、产品商品化、加工配套化的思路,调整和优化全市农业结构。二是理顺产加关系,规范订单行为。在订单过程中,村委会或农村专业合作社应做为订单生产的组织者,形成居委会或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场生产、企业加工的生产经营模式。三是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建设经营自己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四是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加快标准化生产进程,完善质量监测体系,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管理和监督,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3、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为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是政府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和法制环境,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跳跃式发展,并使之逐步向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转变。二是为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政府每年都要增加投入,对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纳入政府的宏观调控范围,在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的配制上给予大力扶持,争取产品达到国际出口标准,寻求承揽外商订单,出口创汇,提高产品附加值。扶持方式可实行贷款贴息,也可实行以奖代拔,设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台阶奖,对农产品加工、产值、上交税收首次超过一定额度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三是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和争创名牌产品,对农产品深加工科技项目要优先立项,并重点安排科研经费。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关键技术科研攻关给予适当补贴。

4、采取多种方式,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是建立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担保基金和企业信用制度,进一步融洽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组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企业要以好信用、好项目吸引银行贷款。二是通过搞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集团企业等措施,筹措扩改资金和技术创新资金,有效地吸引民间投资,加快企业发展。

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4

以来,在中央、自治区及市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区狠抓农业产业发展不放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目前,区粮食、甘蔗、蔬菜、肉鸡四大传统产业规模优势已经形成,火龙果、淮山、桑蚕、香葱、野猪、芝麻鸭、速生桉、中草药、园林苗木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且产量逐年提高。

一、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优质稻区十分重视水稻产业,加大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产量不断提高。多年来通过抓高产示范片区来带动面上生产,城区优质水稻平均每年种植面积多万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以上,截至,全城区获得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优质谷产地面积共计公顷。,全城区粮食播种面积4万亩,粮食总产量万吨;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万亩,,占水稻总面积以上,主要品种有等品种。城区荣获了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稻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

糖料蔗区糖料蔗种植历史悠久,是农民和城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城区通过等三家制糖龙头企业带动,实行订单农业,年糖蔗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万亩以上,总产量吨左右,是市的糖蔗主产区,基地主要分布在百济、新江、中和等乡镇。近年来,甘蔗生产在城区政府大力扶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技术部门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新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优良品种覆盖率已达以上,同时加强了甘蔗良种繁育示范和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城区5个乡镇的甘蔗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城区甘蔗生产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糖料蔗播种25.07万亩,糖料蔗产量111.08万吨,平均亩产4.43吨,农民人均种蔗收入1800元,总兑现蔗款4.157亿元,财政收入7000多万元。

蔬菜区地处市城郊,是市蔬菜供应的主产区之一。蔬菜生产现已形成几个特色生产基地,有韭菜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包心椰菜生产基地等。近年来,区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蔬菜质量安全得到了保证,已经成为服务中心城市的重要“菜篮子”基地至今共有1077公顷蔬菜获得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韭菜、大白菜等已获无公害产产品认证。

肉鸡区家禽出栏2228.33万羽,其中肉鸡1820万羽。主要的养鸡企业有:市广东温氏畜禽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养鸡业,在我城区已建成60多个养鸡小区,合作养鸡户1400多户,上市肉鸡1800万羽,户均获利3.8万元。参皇养殖有限公司,9月成立,以“公司+农户”模式管理,在等乡镇发展养鸡户300多户,年上市肉鸡450万羽;市甘凤禽业联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有社员户96户,年育“童子鸡”300万羽。

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红龙果区火龙果产业发展始于,初始种植面积约1000亩。8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区火龙果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发展到万亩的规模,并依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1万亩的火龙果科技示范园,园区产值约万元,带动农户多户,户均增收左右。,区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农户发展种植火龙果,对种植农户给予种苗,种植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元,力争建成乃至全国最大的火龙果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火龙果之乡”。

桑蚕桑蚕产业是区的传统产业,农民群众种桑养蚕已有近百年历史,积累有丰富经验。重点是两个乡镇。近年来,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市把桑蚕产业列为农业发展重点项目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着重抓好等产业化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城区桑蚕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城区有桑园面积5.6万亩,年养蚕达25万张,亩产鲜茧122.4公斤,蚕茧产量0.51万吨,蚕茧年产值约2.4亿元。形成了以等乡镇的种桑养蚕基地。

淮山淮山是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产区是,已有80多年的栽培历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是地方特有的土特产,畅销区内外。已是淮山经销最大的市场,全镇共有收购和加工点20多个,初步形成了产、供、销、收购、加工产业链。淮山生产发展带动了一批农民进行淮山深加工增值,推动了淮山产业化的发展。全城区淮山种植面积2.3万亩,鲜淮山产量5万吨,总产值,。

野猪近年来,区大力扶持养殖协会和市绿草原野猪养殖场发展,完成了野猪养殖协会商标注册及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市会长,目前,已发展成拥有个会员,年出栏1万多头商品野猪的养殖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广州、福建等地,还出口到东盟越南、缅甸等国家,年会员销售收元,户均获利元。

芝麻鸭镇利用农村山涧沟渠大力发展芝麻鸭。百济芝麻鸭饲养在野外环境中,以稻谷、玉米、杂草等为食,因而“肉质细密鲜嫩、坚实、味道香醇有地方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几年来通过实施芝麻鸭养殖小区建设,促进了百济镇芝麻肉鸭万羽,出栏万羽,创利润多万元,“成为该镇一大农业特色品牌。

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情况

经过多年的引进和扶持,区农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城区现有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规模(500万元)以上农业企业2家。随着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发展,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利益联结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效益明显。全城区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多个产业,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农业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养殖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今后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和市“菜蓝子”基地。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和扶持粮油、水果、蔬菜、食用菌、丝蚕茧、林产品、罗非鱼、畜禽等八大类农产品产业链。

(二)大力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充分利用位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有计划地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依托现有的淮山、红龙果、野猪等名特优农产品品牌进行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重点在级公路沿线及周边推动休闲观光、体验农耕、观光农园、“农家乐”等创意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休闲娱乐与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依托城区交通便利优势,结合区农产品发展特点,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落实项目用地,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市场、物流、检验、信息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突出区位优势特色,强化专业化规模经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超对接工作,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及其组织,建立农产品运销渠道。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起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积极引导、扶持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建种植、养殖、农机、流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规模商品生产,使农产品上联龙头企业,下接农户,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创立自主品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5

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主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牧户经营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合作服务组织和专业市场为中介,把分散的农牧户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坚持分类指导,系列开发,确立和开发主导产品,发挥比较优势,建立教、研、推相结合的科技增长机制,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进而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

1、用产业理念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

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和重要选择。畜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领头产业、同时又是现代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用产业理念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当前应着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畜牧业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然,没有畜牧业,农业就构不成完整的农业。但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其不同之处在于农业中畜牧业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现代农业的中间消费(投入物)中畜禽生产成为主要成分。例如畜牧业通过畜禽产品的中间消费,把植物产品加工转化为动物产品,显著提高了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份额,从而使其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也相应大幅度提高。目前,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70%~80%,没有高比重的畜牧业就谈不上有现代化的农业。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国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在确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时,广大农区普遍选择了畜牧业。十余年的运行实践证明,畜牧业作为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通过对饲草饲料的旺盛需求,拉动了粮棉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并将大量农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加快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又实现了生物转化增值。

同时,带动了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和冷藏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如果仅仅是当畜牧业发展了,并且达到了一定发展水平,便认为现代农业已经近在咫尺,未免结论过早。严格地讲,它只能算是用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中间阶段,而非最后的落脚点。因为畜牧业与种植业同属第一产业,畜牧业替代种植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仍然存在;以畜产品取代农产品作为主打产品,也只是以一种初级产品代替了另一种初级产品,价值增值和市场空间同样有限。现代农业不仅仅意味着畜牧业生产及产出水平的提高,它更体现在畜牧业产后加工增值能力的增强。因此,从长远看,发展畜牧业的最终出路还在于改造传统畜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从而使从业农民增收更加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用产业化理念发展畜牧业,是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

2、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一体化、集团化程度不高畜牧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有所壮大和发展,并在农业产业化中处于领先地位,但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经过机构改革,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体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问题。,畜牧部门只管生产,加工和流通则由其他部门管理,各行政部门为了维持原有的利益格局,往往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畜牧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缺乏统一管理,严重影响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方面,则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个别地方政府出于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往往不顾经济规律,简单采用行政命令,人为制造产业化企业和组织,有些地方则一方面强调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另一方面却对畜牧业产业化企业在投资和融资方面设置了许多障碍,现在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反映得不到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

3、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畜牧业产业化的实质是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企业与农户之间是否能建立稳定的利益协调机制,是事关产业化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各地要根据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对策。在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的地方,要重点发展和规范合同契约、“订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基础较好的地方,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等,使企业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其次,也要积极探索畜牧业产业化利益分配的新机制。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民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入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鼓励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形式,使农民与龙头企业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党建设调研报告5篇

市场调研的调研报告模板5篇

2023市场调研报告5篇

膜行业调研报告5篇

观演建筑调研报告5篇

茶的市场调研报告优秀5篇

云仓调研报告模板5篇

实践周调研报告5篇

2023年交通调研报告5篇

2023年寒假调研报告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09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