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帮助我们不断完善自己,在每次的学习中,心得体会像是指引我前行的灯塔,28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知行合一感悟心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知行合一感悟心得篇1
真入实地、足践以知,调研脚步要在“多走一步”中“深入三分”。
“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也是党员干部体察民情民意的重要利器。无论是各地特色产业发展还是民生政策措施,亦或是百姓当前的意愿需求,只有脚步踏出办公室的“圆圈外”,只有“身到心至”,杜绝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才能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研读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迈开腿”“跨开步”,常坐群众的“热板凳”,常听常思群众“心里话”,用“真心”换“真情”。既去发展迅速的地区学习先进经验,也去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局面打不开的地方了解具体情况,综合、全面地梳理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做到“收获满满”。
去伪存真、以点带面,调研方法要在“多走一步”中“深入三分”。
调查研究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找准脉络精准发力,大而化之只能事倍功半。“群众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在那些很正式的场合、当着很多人的面会讲出来的,而是要同他们身挨身坐、心贴心聊才能听得到。”调研时要放开架子张开嘴、放下身段问民情,只有融入到群众中去,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才能听到真话、察到实情。“要看后院和角落,不要只看花瓶和盆景。”泛泛而观抓不住问题的本质,也达不到调研的目的,广大党员干部要牢牢掌握调查要点,学会与群众坐“一条板凳”,解除思维定势,努力拓展延伸,做到“以点带面”而非“以点概面”,用好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真正做到“研”之有物。同时,要甘当基层“小学生”,摒弃“骄”“娇”二气,常怀“半杯水”心态,向群众请教、向前辈请教,善于“剥丝抽茧”,直击问题本质。
求真务实、靶向发力,调研成果要在“多走一步”中“深入三分”。
在《谈谈调查研究》中指出:“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梳理汇总调研情况,总体分析面上情况,细致深入解剖“麻雀”,做到“抓大”“抓小”“抓牢”,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难题的办法和路径。兼顾当前问题的解决和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逐一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牛皮糖”类的顽瘴痼疾,要明确“作战目标”,以“遇山开路、逢水架桥”的拼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魄力,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真正实现“调”以务实、“研”以致用。
知行合一感悟心得篇2
趣学为舟畅游“理论长河”,“淘金问路”晒出养分浓郁的“学习笔记”。
调研为镜映照“实况问题”,“上下求索”晒出见解独到的“感悟笔记”。
实干为笔书写“时代考卷”,“破题立论”晒出内容出彩的“奋斗笔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绝不能走向“学做两张皮”的形式主义,更不能将理论“束之高阁”扼杀其生命力。百年非凡历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理论指导实践,在科学“指南书”的导航下,锚定着正确航向、划动着奋斗之桨,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创造了无数奇迹、书写了震撼人心的非凡篇章。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实干为笔书写“时代考卷”,无论题目如何变化、卷面如何复杂,都要持续在“学中干,干中学”里汲取动能和力量,以不断丰盈的“知识库”、日益拔节的“能力值”、澎湃不息的“精气神”去闯关夺隘,真正在奋斗的火热场检验理论学习成效,在“破题立论”中晒出内容出彩的“奋斗笔记”。
知行合一感悟心得篇3
工作即修行 。在其位,谋其政,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体现了这个人的本身的修养,你的工作状态体现了你的整体素质。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就好,贵和尚中,在工作中或许会碰到一些难题,完全可以通过“致良知”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事上练”,趋荣避耻,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使知荣知辱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
如《中庸》所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真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不然机会真的来到了你面前,你有能力抓住吗?所以,别把精力花在自怨自哀的时间上了,勿忘勿助地努力就好了。?致吾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天理。
本书中,其实我还挺喜欢第七章,讲了王阳明的心学命运,侧重于心学对众门徒的人生影响,及心学左派的源流,对中国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导作用,心学对日本的影响力更是巨大,体现在军事,经济管理上,影响了若干人等,再次赞叹了王阳明心学令人惊异的神奇力量。
正确的世界观,就要取消我们和外物的对立。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去发展。和别人闹矛盾了,误会解开就行,不用耿耿于怀,遵循规律,因为如果和自己的想法对立起来,它主导了你的情绪,你不能控制情绪,自然会被情绪所控制,采取“前摄行为”,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牵制。
生活中,如果和朋友发生了什么矛盾的话,只要误会解释清楚就好了,千万别太执着,退一步海阔天空,前几天跟闺密承认了一个错误,我说我做了一件我觉得对不起她的事情,但她却说,开玩笑,就这点小事能影响到我们的关系。那一刻我懵了,看来这几年的感情真不是盖的,哈哈,其实我一直没有她大方,正因为良知所发出来的“意”,指引我去及时承认了这个错误,我看重我们之间的友谊,为善去恶者格物也,只要你意诚了,自然会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把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铭记于心,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自然而然就悟到了自己的良知本体。所以朋友的相处之道,还是需要不断地事上练,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我也是跟自己的良知做了一番思想斗争才去承认错误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嗯真正的友谊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天长地久的。
知行合一感悟心得篇4
“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基层作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阵地,藏有“大学问”“大智慧”,党员干部当躬身实践、用心领悟、深入思考、知行合一,让基层“唱大戏”,寻成果“最优解”,让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在基层广阔天地间大放异彩。
做好调查研究是走好群众路线永不过时的必修课。《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调查研究亦是如此,调研者唯有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发现很多“坐在办公室里”发现不了的问题,透过文档材料看不出的问题,才能了解到老百姓最真实的想法,看到最真实的情况,更好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把准民生痛点难点,有的放矢制定解决方法,其本质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脚上沾着泥土才能贴近群众,心中沉淀真情才能获取实情。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前辈,一是陕北老乡,道出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的重要性,亦道出对老百姓的深情与信赖。“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把为民服务的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人民群众心坎里,就要系牢与群众的感情纽带,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让群众当“主演”,把老百姓的“烦心事、扰心事、糟心事”当成自己的事,多关心民生领域的“急难愁盼”,多办些“雪中送炭”的实在事、暖心事、贴心事,少做些“花上垒花”的虚功夫、假把式,敢于直面问题、全面分析问题、彻底解决问题,以用心用情、唯真求实的态度让调查研究充满基层“泥土味”,更好凝聚为民服务的力量。
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要做到“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新时期的调查研究工作,同样要秉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的民生情怀。要把脚步向下、深入基层作为日常“必修课”,时刻心系群众、关切群众,把群众当作老师,定期主动到矛盾突出、困难扎堆的地方“凑热闹”“刷存在感”,通过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广集民意、广纳民智、广聚民力,在升腾的烟火气与嘈杂的议论声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打开群众“心扉”,把准问题“麻筋”“厚着脸皮”刨根问底、追本溯源,解开群众“心结”。要学会“入乡随俗”,学习掌握群众工作技巧,带着思路直奔问题,多说大白话、大实话、暖心话,用群众语言做群众工作,把群众的“悄悄话、唠叨话”放在心上,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群众的期盼与向往看到群众面临的麻烦或困难,用心琢磨“怎么满足群众需求”,提出对策要行之有效,不随意承诺群众、随便夸下海口,要听真话、摸实情、取真经、出实招,以问题解决的效度换取群众的信任度,以干部真心换取群众真情。
知行合一感悟心得篇5
王阳明是谁?百度一查不要紧,在历史上王阳明实在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角色,曾国藩、蒋介石是他的铁杆粉丝,都受了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从其哲学思想、政绩、军功、文学、书法等几个方面看称千古圣人一点不足奇。
于是我马上粗读了一点《传习录》,从中领略了心学的精髓竟然是心即理!凡事从心而定,天理自在人心!天理就是良知!良知与生俱来!知行合一致良知!我的妈呀,这些以前我怎么不知道!这么厉害的王阳明,怎么会在我50多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妄称是读书人,丢人啊。很想了解王阳明这个人,得知度阴山所著《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正是最适合了解王阳明的,为了省钱,在网上听了一遍。很感兴趣还不过瘾,于是就到书店又买来纸质书看,其中内容完全颠覆我的认知了。
这本书用浅显、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并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作了重点介绍,从龙场悟道悟出心即理,到提出天理就是良知人人都有,到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阶段,层层深入把王阳明心学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听读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个感觉: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就是要唤醒人们心中被私欲蒙蔽的良知,用良知判断是非善恶、指导做人做事,从而让人生更有意义。
当今社会虽然有了巨大的科技进步,物质丰富金钱万能。但是人的灵魂却出了问题,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关系外其他正常的伦理道德严重缺失。物欲横流、假货横行、为了个人私欲损公肥私坑蒙拐骗,人们的良知被蒙蔽了。当我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内心波澜起伏,我的良知在哪里?我知道我的良知在心里,可是遇到社会中各种扭曲现象,我的心中同样会不平、不静、不忿、不服。我能感觉自己的良知,但却很少用良知指导做事的行动。知而未行只是未知,王阳明提出“事上练”,“知行合一”让我明白,光有良知是不够的,必须“知行合一”去做,即所谓“致良知”。当下,我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已经无心静下来唤醒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说“知行合一”了。因此,就是要全党全国人民“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我终于明白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的知是什么意思了,也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知是是什么意思了,同时,我也知道了知行本是一体,“知而未行只是未知”。也许,只有真正知行合一致良知,才能达到王阳明留给世上的最后一句真言“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境界吧。
知行合一感悟心得篇6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是北宋张横渠说的,这些事是明朝王阳明做的。王阳明龙场悟“道”,开创“心学”,提出“知行合一”,终生“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可悟出干部的养成之道。
干部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行亦果,坐亦果”。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为官做事,绝大多先立志而后行,以致说多做少,最终落空。知行合一是味良剂,知不弃行,行不离思,慎思之,笃行之。干部尤其年轻干部应争取更多磨练机会,将脱贫攻坚、招商引资、项目拆迁、项目建设、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工作一线作为炼炉,磨练心智,提高能力,理论认知与实践水平齐头并进,做知行合一优秀干部。
干部须在苦中成,方站得稳,方能“劳亦成,逸亦成”。“知痛,知寒,知饥,然后自然会避痛,御寒,果腹,”这便是知行合一。干部须吃得苦,低得身,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红军精神”,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始终保持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不怕苦累,站稳脚跟,不断前行,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岗位上艰苦奋斗,永不言弃,做攻坚克难拔尖干部。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干部须永葆为民之心,与民同乐亦与民同忧,初心不改、矢志奋斗,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知行合一感悟心得篇7
王阳明是与孔子相提并论的人,专研理学、佛学、军事战术造福于人,传道授业解惑,解救苍生于危难之时,乃一代圣贤。
阳明先生从小对于一件事物专研的程度就是达到极致的,玩象棋玩得棋子被扔掉为止,射箭能百步穿杨,沙盘模拟能排兵布阵胜敌于棋盘之上,研习理学能有龙场悟道得出致良知的心学,上阵杀敌让匪寇闻风丧胆,在件件事情如此成功背后,不断坚持、不断练习是背后的驱动,而核心则是“境随心动,可为圣贤”的观念。
“去天理灭人欲”是朱子理学的精髓之处,讲的就是要严格恪守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物所左右。而王阳明在学习理学“格物致知”的理念时,在竹林革竹节的过程中,深深地对这一理念产生了怀疑。而后在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学”此心即良知,以自己的良知去审视周边的一切事物,然后去实践,发现真理,这是阳明心学的精髓。
在军事领域,定倭寇、灭宁王,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从小的骑马射箭、追杀蒙古兵、夜宿大山之中、皆展示了他的勇气和军事才能。
“心随境动,则为凡夫;境随心动,可为圣贤”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心随境动,烦恼杂生,只有让境随心动,坚持自己想要的,不悔自己的良知,并且不断去实践,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人生才能尽量修得圆满。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