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范文 >作文大全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精选6篇

大家在写读后感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后感是我们阅读后的感受和思考的表达,28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精选6篇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1

初识龙应台是因为《目送》,在当当网上很是畅销。尤其是那一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让我很是感慨。当时很难想象母亲和孩子竟能够这样的交流。当龙应台遇到了所有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和自我的孩子终归还是渐行渐远时,甚至她的问题更为严重,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长过程中并未陪伴在孩子身边,并且两人中间还隔着一堵巨大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之墙。可是龙先生选择的是“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关系,可是我能够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于是两个人便一齐写了三年专栏,经过一封封跨越大洋的书信,一次次深夜的交谈,让所有人看到了,找到了和父母和儿女沟通的方法。36封家书谈论的资料包含生活,社会,经济,政治,人生,母亲与孩子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清晰的展此刻所有人的面前。如果说《傅雷家书》是父亲对孩子谆谆的教诲,那《亲爱的安德烈》就是母亲与孩子深刻的交流。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虽是以母子交流为主,但大多经过对时事,对人生,对事情的交流来体现。文中涉及了许多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我就只拿一两个我很有感触的说一说。第8封,第9封信中,两人讨论了“两种道德”的问题。主要针对日益明显的贫富差距问题,不仅仅在台湾在德国,在大陆也是,整个世界也是。我们在吃着好几百块的大餐时,是否能够想到还有孩子在山区里不明白什么叫披萨不明白什么叫汉堡。在我们倒掉残疼剩饭的时候,是否能够想到非洲那些因饥饿导致水肿、肚皮滚圆最终死掉的孩子。这是个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个十分严峻的道德问题。于是龙应台就提到了两种道德,消极的和进取的。我们能够节俭,能够不浪费,能够随手关掉无人房间的灯,在并非很热的时候不开空调,可是这个只是消极的道德。进取的道德是主动的抵制,主动的做一些事。而我觉得其中最令我有感触的话是“菲利普(龙应台二子)说,唉呀妈妈,那你鸡也不要吃了,你明白他们是怎样很多养鸡的吗?他们让鸡在笼子里活活被啄成一堆烂肉,你说人道吗?我说,我又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记得、做得到的。道德取舍是个人的事,不必须由逻辑来管辖。”虽然这话听起来自私,却确实解决了我的问题,许多次我徘徊于消极和进取的道德之间不知如

何取舍——那只是个人的事。

第27封信《给河马刷牙》更是使无数人潸然泪下。文中龙应台主要写到他的儿子觉得自我会一向平庸下去,而问他是否会失望,龙应台的回答是只要觉得有意义,能够带来欢乐便不是平庸,平庸是和别的比的,自我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何来平庸?“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期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也让我明白了父母的心,他们要求我们好好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要让我们成为什么人,而是让我们有选择成为什么人的权利。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这样的文品、人品,值得我们去品读。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2

合上书,我轻轻闭上了眼睛。这便是两代人的差距,两代人的代沟。

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通过三年的时间,所写的36封家书。在这其中母亲带着八分的认真与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诚。时间总会让人改变,现在的安德烈已是一个成年人,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安安”了,龙应台面对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终她选择了与儿子敞开心扉,试着去了解儿子,这个有些“陌生”的爱人。

母亲一直深爱着儿子,儿子也同样爱着她,但方式不一样,在每个父母心中,子女是永远都长不大的,永远都要被呵护的。安德烈面对唠叨的母亲也曾经说过:“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读到此处时,我心中莫名的一处酸楚,第一次那么强烈的感觉到,一个人的成长带给父母的喜悦,其实是夹杂着伤痛的。

在有一封信中,我很清楚的记得,有这样一个片段。安德烈问龙应台想要孩子怎样记住她时,龙应台只是淡淡的把自己比作一只火柴。她对安德烈说:“你带着走的、永远不破灭的,是心中的热度和光,去面对前头的冰霜路。谁需要记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尝在乎你们怎么记得它呢?”在茫茫的人生道路上,火柴不会永远陪伴在谁的身边。只是来温暖寒冷的人,只是来点燃希望的人。

安德烈面对母亲“受伤”的心,表示了歉意,但龙应台先生清楚:她不再是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会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习惯了的旧房子吧。”时间依然前进着,我们在成长。长大了的我们,不再需要父母的过多关心,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已变得不能停留在一个角度上对待。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们,有着少年们一样的爱好,有着我们这个季节同样拥有的有别于“轻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与我们又太不同了,德国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让他和我们之间有着巨大的“隔阂”。书中可以处处看到中西文化的冲突。

在国外,老师对14岁以上的同学称呼要用“您”,人人平等,同样有看待问题或提出观点的资格。而在中国,这简直可以说是登天之难。我觉得安德烈对mm的语气不像总统也像首相了,竟然这样和自己的母亲说话,而龙应台只是倾听,只是思考,与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们这种火星与地球的交流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亲爱的安德烈》正如书名,贯穿书本的始终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本书,渐渐溶开了两代人,两国的代沟。也让我认识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会给我们不同的震撼力。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3

第二次读《亲爱的安德烈》感觉有所不同!我把自己和妈妈平时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一起带入书中,去感受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差别。

书中安德烈生活极其幸福,丰富,充满乐趣,他可以喝酒,聊天,开party,旅游……遇到挫折,会有很多人鼓励他,成功的时候,朋友就会为他庆祝。而身在中国的我们,聊天,开party只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每天都是早早起床,上学,写作业,复习预习,偶尔的娱乐和放松。安德烈可以做的事,中国和他同龄的大多数人都只是渴望。我们也希望有那样放松的生活。

在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他们之间慢慢出现一座无形的墙,但在他们母子的努力下,这座墙,被击垮了。而我们,极大多数的孩子都在爸爸妈妈的身边,他们之间的代沟无声无息地变得越来越大,把他们越隔越远。他们也有寻找解决的方法,但有一些却只会更加地彼此伤害。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相差甚远,中国孩子从小就要努力读书,考大学,这段时间里,根本就像与世隔绝。读大学就为了张文凭,可以找份工作吗?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学生没有工作?他们没有社会经验。在外国,他们经常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经验,他们的适应能力才更强。西方国家是那么尊敬小孩,在中国,只要家长聚在一起,就是是讲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没有在其他大人面前表扬过孩子,而是讲他们做事怎么怎么不好,他们以为这是谦虚,但孩子的自尊心更是被深深地伤害!

真希望中国的爸爸妈妈们读读这本书,体会一下快长大的孩子的内心,多给孩子一些放松的时间,让他们有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事,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父母也有自己的苦衷,一心为孩子好,帮他们打点一切,可我们也需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啊。

真希望我们可以彼此了解!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4

最早知道龙应台,是读到她的那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后来有一年的妇女节,百家讲坛做了一期节目叫《女人说话》,包括叶广芩、张抗抗、李银河在内的许多知名女性都做了讲座,龙应台讲的是自己在担任文化部部长的经历。四年前,我买到《孩子,你慢慢来》一书,几年间不知读过多少遍,而且还向身边的很多妈妈做了推荐。后来又从一期《读者》上了解到龙应台出版了新书《亲爱的安德烈》,在网上寻寻觅觅了好久,终于买到了。

把《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放在一起看,感觉很有意思。前面书中的安安,是个长着一头鬈发的小男孩,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等着妈妈把这个世界一一介绍给他;而后面书中的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大小伙子,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母子之间隔着三十几年的岁月,隔着中西方文化,龙应台觉得: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为了重新认识长大了的儿子,也让儿子了解自己,龙应台邀请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和她共写一个专栏,以书信的方式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里面收入的即是龙应台和安德烈的三十多封书信,说实话,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内容,我读不太懂,但我感动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对于母亲,儿子有着太多的不认同,大到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小到穿着打扮;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

怎样消除这样一种隔阂?龙应台的选择是一方面坚守自己的阵地,一方面主动出击,通过书信与安德烈讨论问题、交流认识,寻求有效的沟通。这对于我们做父母的是一种很好的示范,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去了解、认同我们的过去,小时候被自己的父母叫到跟前,听他们忆苦思甜,被他们谆谆教导时,我们不也是那样的抵触吗?今天轮到我们做父母,同样没有特权让孩子听自己说,让孩子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

?于丹〈论语〉心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说起来轻松,做起来何其艰难!“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不容易啊。”龙应台如是说。

三年的通信,龙应台得以了解安德烈,而安德烈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后来逐渐明白了mm这样做的意图,而且发现自己“其实还蛮乐在其中的”。

我在想,龙应台做为一个有名的学者,做为一个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保有警觉、保有体察的母亲,她能给予孩子一种引领;然而,平凡、渺小如我们,眼看着孩子在一天天长大,自己却感觉还是个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又能给孩子些什么呢?想起来不免心慌啊。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5

这段时间读了几本书,印象最深刻,最喜欢的是___女士的《亲爱的安德烈》。

看这本书时,心情是激动的,因为我和___一样,想要了解我十六岁的女儿,即将成人的她,在想些什么,今后想要干什么,这个世界在她眼里究竟是怎样的。

___女士写这本书的初衷,也是想了解自己十八岁的儿子,这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已经不再是自己熟悉的、可爱的小男孩“安安”,而是变成了一个棱角分明,有点“冷”的陌生人。为了了解自己的儿子,龙应___子安德烈以书信的方式,历时三年写成这本书。

这本书带给我许多的惊喜,虽然___女士和我母亲同龄,而且她和儿子生活的背景更国际化,台湾、香港、德国,她们接触到的世界更广阔,所以她们谈话的内容更丰富,涉及亲情、爱情、价值、国家、历史、政治等方方面面。但书中最核心的内容,母子之间通过书信表达的爱与关切,是最打动我的。

做为一个有着十六岁女儿的母亲,我也渴望和女儿的交流,我们也爱着彼此,但就像书中说的,我们不会交流,不懂表达。吵架成了我们之间沟通最多的方式。

这本书涵盖了太多的东西,让我了解到了台湾、香港、德国种种不同的社会形态。我惊奇于___女士的敢说,对时事、对政坛敢于批评。也惊异于安德烈的思想丰富,对国家、对价值观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而我和女儿,在这方面欠缺的太多,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貌似信息极其开放多元的时代,可我们在谈论什么,在思考什么呢?

我们谈论的最多的是学习、功课、考大学,可看完了《亲爱的安德烈》,涉及这方面的话题,他们几乎没有讨论。他们讨论的事太丰富、太多元,他们思考人生、思考政治、思考人性。可我们呢?有多久没有思考了,看抖音、刷韩剧的我们,简直就是井底之蛙,只看见自己头顶的一小片天空,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么辽阔,多么精彩。

看完这本书,我反思了很多,虽然我们因为生活的环境和自己的学识经历有限,导致目前这种肤浅的生活,贫瘠的思想,但只要认识到了,什么时候都不晚。

多读书,多写字,对女儿多了解多沟通,把她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让我们不要生活在思想的沙漠里,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深入了解生命的真相。

从今天开始,试着去听女儿喜欢的音乐,哪怕觉得很吵,也要听完。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6

安德烈是龙应台的大儿子,在他14岁时,龙应台离开德国,应邀回到台湾,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等她4年后卸任,安德烈已经成长为“一个184公分高的18岁的高校学生”,“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作为作家、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极其敏感地意识到,安德烈已经让她非常陌生,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她对他的一切好像“一无所知”。

这样的局面似乎本该如此: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岁;他们也是两个国别的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为了“认识成熟的安德烈”,龙应台决定与他协议共写一个专栏,在香港的一家媒体上连载刊发。于是,龙应台母子两人用三年的时间克服种种困难,互相通信,阐释自己对人生、情感、教育、工作、价值观等等方面的认识,在各自的独立中相互沟通、理解,由此,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有媒体说: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亲爱的安德烈》令人赞叹,她的文字也有着万丈深情。其实,任何一对正常的母子之间,都不乏“万丈深情”,但彼此能相互对话到如此坦诚、如此深刻的程度,无疑是寥若晨星。

龙应台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我觉得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就是这样,沟通仅仅是琐事,那不是心灵的沟通。然而,多少伤害都假借“爱”的名义进行!安德烈说,你要明白,你儿子不是你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应该说,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他们的沟通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可能。

?亲爱的安德烈》收入两人的35封通信,以龙应台《十八岁那一年》对人生18岁的回首开始,以安德烈《伟大的鲍布·迪伦和他妈》对母亲戏谑式的亲昵结束,充满了母亲的认真、知性、关注和中年的犀利,也充满了儿子的玩世不恭、黑色幽默和年轻的真诚。这些被安德烈认为“最私己、最亲密、最真实的手印”,展示了他们为消弭代沟、跨越文化隔膜而进行的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展现了有着东西文化差异的家庭教育,也让人感叹百年树人之不易。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读作文读后感300字模板7篇

读作文读后感300字优秀8篇

读作文读后感300字5篇

读作文读后感100字5篇

读作文读后感200字8篇

读作文读后感600字参考8篇

读作文读后感600字优秀8篇

读作文读后感600字推荐7篇

读作文读后感600字5篇

读作文读后感150字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718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