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心得体会是人际互动的产物,也可以通过书籍和教育获得,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内在的动机和激励,以下是28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被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被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篇1
人去年暑假参加了省新课程骨干培训,而这次网络培训,又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感触颇多,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这次学习,收获很大,下面谈谈切身体会。
一、对于地理课程标准应本着以下基本理念:
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
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以上两条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是高中地理课程最核心的理念。而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上。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理念。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谐统一的高中地理课程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7门选修模块的开设以及采用学分制的管理形式,可以说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三条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可以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第二、实践体验阶段;
第三、表达和交流阶段。
以往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此次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结合。
被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篇2
从炎炎夏日到秋风送爽的这段研修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太多的感触和思考使我对这段日子的每一天都记忆犹新。从开始阶段平台故障的不顺利到后来如潮水般高涨的发帖热情,还有课程专家辛勤工作的精神,对课程改革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及对学员作业的及时点拨让我看到了语文教学的希望。我们语文团队是团结的队伍,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似乎还有很多的荆棘和困难,但我相信总会在这么多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是一个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团队,“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这个集体的智慧将是无穷无尽的,我相信语文课改的明天也将是美好的。
这十二般的热情激励着我在这次研修学习中兢兢业业,每天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发帖参与评论。这些源于新课改的思想和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面对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课程专家和前沿老师的积极探索,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也感到了肩上的责任。高中课程改革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就拿阅读为例。在不少时候我们总因担心课堂讲解的时间不够,把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全部挤到课外,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其效果也不理想,到上课时连课本还未问津的学生大有人在。把语文课真正上成在教师引导下“教会学生学习”的课似乎道路还比较漫长。很多时候我们以讲废读,用繁琐乃至架空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领悟,唱“空 城计”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就无从发展。而课堂设计中一些无价值的提问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路的模式使我们的学生离开老师似乎已经不会走路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我的感受是: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从而构建起一个现代人所应有 的价值观,而这一切的获得是不能强迫的,是不能靠教师灌输的,只能让他们 在平等的被子有欣赏和关爱的温暖和幸福中获取。“话需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通过点拨和引导,才能让他们 的心动起来,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让他们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的时候,当他们对语文兴趣高涨的时候,当他们热爱读书的时候,我相信我们的努力就不是徒劳的。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给每一个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改革不可能照葫芦画瓢一蹶而就,一帆风顺。改革首先要从学习、领悟新课程标准开始,只有努力做一个主动学习型、勇于实践型、善于反思型、勤于积累型、敢于创新型教师,才能少些迷茫,多些理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从从容容地走进新一轮课改,并使语文素质教育这面旗帜,在新一轮课改浪潮的探航中更鲜明与飞扬!
被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篇3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
首先教师应树立新的师幼关系观,即转变传统教育工作者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幼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具有历史性又具备与儿童沟通、交往的能力。其二教师应通过观察记录,熟悉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主动和儿童交流、合作,在平等互动中促进儿童的个性特点,主动和儿童交流、合作,在平等互动中促进儿童的发展。第三,做反思型教师。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已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二、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注重个体差异
我们要真正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不要为了体现活动结果而只是提问能力强的孩子,忽视个体差异教育。如在观摩活动中,我们要以平常的心态组织孩子活动,让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甚至要让能力差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这样能力差的孩子才有安全的活动环境气氛,自信心十足,才会获得成功和满足。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幼儿,尽可能让每个孩子有着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要只追求结果而放弃过程中尊重幼儿发展水平与个体差异教育的统一。
三、教师应注重综合性和课程的整合。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儿童的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就像杜威所说的:“出现在儿童世界里也并不把他的经验按学科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的,儿童也并不把他的经验按学科结构来分门别类,而且儿童也并不足分门别类地去感受、去认识他所经历到的事物。分科课程与儿童生活的统一性是冲突的'。”因此,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应是综合的,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在教学实践中,要综合各领域的知识进行活动设计,力求帮助幼儿获得完整的经验。
四、教师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是个独立人格的人,他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求、愿望。老师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对孩子说话的音量要适中,不要大嗓门;尽可能蹲着和孩子说话,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如“我认为你这样做比较好”,并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理由和益处,这时孩子会自觉地按你的要求去做。要尊重孩子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特点,接纳孩子的错误,不要用相同的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孩子,应给于他们更多的独立和自由,关爱和接纳每一个孩子,使孩子不断感受到和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喜爱、鼓励和支持。
五、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前儿童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被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篇4
我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培训活动。在培训过程中,不但观摩了四位优秀教师的课,而且有幸听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两位专家的报告,感觉收获很多。帮助我解决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并且指明了以后阅读教学的方向。
一、更加明确了一堂好课的标准
从几位特邀专家评委老师给四位优秀教师的评课中,我更加明确了一堂好课的标准。那就是:
1、看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并且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年段教学目标。
2、看教学内容。是不是仅仅把课文当成了教学内容,要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找好三个点来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
3、看教与学的过程。看学生课堂上是否生动活泼的学,包括恰当有效的合作学习;老师的作用就是导学,看指导是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上。
4、看教学效率。是否做到省时高效。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以上几点,那么就具备了一堂好课的条件。
二、指明了阅读教学的方向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出现偏向人文性的倾向。
2)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现象严重。存在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高年级向初中靠的现象,部分教师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赏析课。对教学内容进行繁琐分析,没有深刻把握年段目标。
3)字词教学普遍有所忽视,应做到该识的识、该写的写、该积累的积累、该解释的解释。
4)阅读教学找不准起点,抓不住重点,浪费在过于细抠深挖课文内容上,往往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
5)口号提的太多。小学语文要主要把握语言文字的教学,提倡百花齐放。
6)儿童阅读还没提到日程上来。
结合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中,应真正的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思考。
2、阅读教学该怎样进行
1)继续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总的概括为低年级学段目标是:字识得巩固、写得端正;能正确朗读;在背诵中积累词句;敢于说、乐于写。中年级学段目标是:有初步识字能力、把字写好;加强朗读学习;继续加强词句训练,加强段的训练,向篇过渡;多读书、重积累;自由表达、有内容、有真情;在口语交际中要听得懂、说得通。高年级学段目标是有较强识字学词能力,吧字写美观;会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在词句段练习基础上加强篇的训练;会写记事作文、想象作文、应用文;在讨论中有较强的表达和应对能力。
2)把握好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小学课本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阅读数量要增加,且要经典;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进行语文训练。要从课文提供的语文材料出发找准三个点。既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
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
4)小学语文目标要明确恰当。
5)牢记语文学习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分析课本阅读上,由于量小,则不能产生质变,即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地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6)教师要时刻学好反思。伴随着反思才能进步,才会有发展,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要让识字写字贯穿始终;要重视语言文字教学,真正让学生踏踏实实学好母语,提高语文素养。要注重文章整体的把握;要整合的提问;在语言学习中渗透人文情感的熏陶;做到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真正为学生的将来考虑,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它必将在我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将是阅读教学的未来之路。
被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篇5
泡沫破裂?人工智能产业化路在何方
在经历近几年高歌猛进的发展后,人工智能似乎正在经历一波低谷。被称为“ai四小龙”的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遭遇市值暴跌或经营亏损。其中,实力最强、曾创下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大规模ipo的商汤科技,在6月底股价跌破发行价。也有不少人工智能企业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中。
亏损成常态、市值缩水、融资困难……人工智能是否正在经历市场泡沫的破裂?人工智能的“第三次寒冬”是否已经到来?日前,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举行论坛,邀请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投资等专业人士探讨“人工智能产业化路在何方”。
投资估值回归理性
人工智能是不是迎来了泡沫破裂?技术出身的投资人颇有发言权。
在这场研讨会上,将门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技术官沈强直言: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领域迎来投资寒冬,而是说明投资估值体系更加回归理性。“毕竟经历了十年时间的持续投资,产业界对于ai技术的期待不仅仅是在创造更多、更新的技术,而是要在实际的业务里创造价值。”
沈强曾在诺基亚、微软等科技企业工作,曾担任微软创投加速器首席技术官,也参与过对不少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投资与服务。他总结近十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情况后发现,2021年投资总额达到顶峰,但此时单笔融资的平均金额也在上升,这说明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已经发展到了中后期。“越来越多ai公司已经从高速增长期,转入到成熟发展的阶段。”
至于最近两年一些人工智能企业的融资或估值下调,沈强认为这并不能归因于投资界对人工智能的热情在衰减,而是因为疫情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投资机构的资金供给减少,估值下降。而已经公开上市的明星ai公司的股价波动,会直接传导给一级市场(通常是未公开上市之前的股权融资市场——记者注)。
“如果(已经ipo上市的企业)它们都不行,是不是在一级市场上投的公司也会有隐忧,ai创业还要继续吗?”沈强说,在将门创投所维护的约两万人的ai技术创业者社区内,这是许多创业者、工程师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作为创业者,北京一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袁进辉也有“唇亡齿寒之感”:“二级市场不好,创业企业在一级市场融资也会变难。”他认为,前几年市场普遍对“人工智能产业化”期望过高,如今在未能满足期望的情况下会有些失望,但人工智能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创造价值了,而且随着渗透率提升,机会不仅限于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表层应用,还有很多中下层、基础设施的机会开始涌现。
袁进辉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17年开始带领创业团队研发深度学习框架oneflow。这类框架被称为“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的基础设施软件,是人工智能芯片等底层硬件的软件入口,也是近年来被看好的投资热点。他创办的一流科技也获得了九合创投、高瓴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的近亿元风险投资。
作为从业者,袁进辉认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培养了大量工程师人才,有条件在更多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这样类似“丛林探险”的新兴领域领先和超越。“如果我们比别人思考得更深入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是有这个机会的。”
“技术创造了多少价值”
在本次研讨会上,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陶耀东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某家工业互联网企业准备向其他工业企业提供服务,具体做法是派出大数据工程师帮其进行节能改造,但仔细计算人员工资、时间成本后,发现这种模式无法长期复制。
“因为用ai的成本现在不低,一个普通的企业要用ai,怎么能有利润来覆盖这个成本?”陶耀东提醒,人工智能的长远发展仍需与产业紧密结合,让使用ai技术服务或产品的企业能降本增效,创造更多价值。
事实上,如何降低人工智能的使用门槛也是全球产业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算法研究所(mila)、商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唐建认为,早期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大多是向传统产业提供由ai算法支撑的技术服务,但这类商业模式的局限性在于研发投入很高,利润很薄:需要建设数据中心和算法模型,相应的人员投入也非常大,但拿到的收入却不多,“造成很多企业基本不盈利,很多都是投资在后面支撑”。
此外,许多ai初创企业还要面临来自其他行业的挑战。唐建举例说,商汤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在进入安防摄像头领域时,往往会面临其他企业的竞争,这些企业的优势在于大量的数据、用户积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些企业也在吸纳相关人才,提升自身实力,甚至在一些细分领域会超过商汤科技等ai公司。
创客总部合伙人、北大校友创业联合会副会长陈荣根指出,像许多前沿技术一样,人工智能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往往面临三大鸿沟:技术鸿沟,技术到底行不行;产品鸿沟,能不能做出产品;规模鸿沟,能不能做出规模。
“从产业化的角度来说,尽快跟客户见面,知道客户想要什么,最终要创造客户的价值,这也是一个挑战。”陈荣根认为,人工智能在近几年已经过了“技术行不行”“技术怎么落地”的阶段,现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技术怎么能为应用场景创造价值”。“现在不仅仅谈技术、性能,还要看你创造了多少价值。”
呼唤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人工智能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价值,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跨学科、跨领域人才就显得至关重要。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战略发展与合作部主任张煜曾在微软公司工作过十多年。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属于应用型学科,目前还不是一级学科,需要跟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因此,在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方面,交叉学科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也是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张莹关注的问题。她注意到,目前高校对人工智能人才的考核,不论是理论研究方向还是产业落地方向,评价体系是一样的,高水平论文都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考核必然引导大家研究的方向,或着力点不同。”张莹认为,要想提高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落地成效,需要相关科研人员深入具体企业。“只有深入了解行业背景,才能产生更好的模型,适合在不同的行业。”因此,她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允许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一年或半年的学术年假,到一些企业中参与工作,深度理解行业需求。
“产业化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何向南提到,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等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我国已经培养大量专业硕士、博士,但对于人工智能与其他行业的交叉学科,如何评价一个专业硕士或专业博士是否合格则显得十分困难。“目前评价体系缺失,所以很多学校‘偷工减料’,就是用原来的体系去考核。”他认为,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产业所适用的人才,是当下亟待解决的挑战。
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创建于1998年,总部位于北京,在全国有27个分论坛,通过举办论坛等活动讨论学术、公共政策等问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